电视剧《北上》目前正在央视、江苏卫视、爱奇艺等平台热播,以大运河文化为背景,讲述了几位少年从相识、成长到离别与重聚的故事。该剧通过展现大运河的百年历史,描绘了三代人如何传承与弘扬这一文化。导演姚晓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原著中最打动他的是那条看似命运的线索:一个人的寻根之旅,最终找到了与运河相关的一条船,并由此展开了众人同舟共济的故事;百年后,他们的后代在运河边重聚,展现了“百年修得同船渡”的命运感,深深打动人心。
2018年,徐则臣的小说《北上》出版,讲述了京杭大运河的百年兴衰。与徐则臣同为江苏人的姚晓峰深受其“乡愁”困扰。姚晓峰说,随着年纪增长,他愈发想创作与家乡和生活相关的作品。大运河申遗成功后,姚晓峰对大运河的了解逐渐加深,发现自己对这片水域充满了好奇心。2018年,姚晓峰偶然读到了《北上》,被书中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。他认为,小说通过运河与船运人命运的关联,把百年历史的节点巧妙串联,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创作点。
在读完《北上》后,姚晓峰决定拍摄一部关于“运河人家”的故事。他还进一步研究了徐则臣的其他作品,如《耶路撒冷》和《北京西郊故事集》等。在姚晓峰看来,徐则臣的作品展现了江浙作家的典型精神世界,特别是徐则臣作为运河花街长大的少年,他的创作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和思考。
小说《北上》主线围绕当代人物寻根,穿越清末、抗战及当代三段历史,具备电影化潜力。然而,改编为一部数十集的电视剧却是巨大的挑战。2019年,《北上》获得茅盾文学奖后,剧组压力倍增。姚晓峰与编剧赵冬苓合作,深入运河边采风,寻找改编灵感。
他们从扬州起步,沿江苏运河走到淮安、宿迁,对改编方向进行了探索。姚晓峰表示,原著时间线年光绪二十七年开始,而电视剧则更多呈现的是2000年以后,聚焦改革开放下20年的运河故事。高速公路的兴起让运河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许多从小在船上长大的人被迫上岸,经历了从“水上人家”到“陆地生活”的巨大落差。这一过程也深刻影响了《北上》的叙事框架。
《北上》讲述了一群在运河边长大的少年,他们从成长的历程中,逐渐理解了大运河的百年历史。剧中的运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通道,更是文化的象征。剧集在通过运河这一历史背景,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承。从日常的烟火气到红绸飘动的婚船,每个细节都强化了文化的集体记忆。
姚晓峰认为,运河视角可以讲述一个关于江南的故事,特别是改革开放后20年间,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江苏作为鱼米之乡,经济富饶且文化深厚,运河沿岸的“水上人家”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。
剧中,姚晓峰以运河边的小院为切入点,讲述了几位“90后”青年的成长历程。剧集不仅仅是对运河的追忆,更是对“90后”这一代人青春的回望。在姚晓峰看来,90后一代已经到了反思自我、规划未来的年龄,正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。剧中的演员们都是90后,他们的成长与角色的成长息息相关,姚晓峰希望通过他们的真实感受,打造更加自然准确的表演。
剧中人物从少年时的嬉戏、青春时期的奋斗,到成年后的追寻理想,经历了荣耀与失败,最终回到家乡,见证了时代的变迁。这些人物的命运波动犹如大运河的水流,虽有起伏,但始终向前流淌,最终找到了生命的“根”。
姚晓峰认为,剧中花街牌坊上的对联: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百年心事归平淡”,恰如“运河精神”的写照。大运河的水流永不停息,一代代传承着同样的精神,而这正是《北上》所要表达的内涵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